查看原文
其他

高晓松入职哈佛!这个大脸研究员,是如何被哈佛看上的?

2018-02-04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年轻的时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高晓松


1月31日,不慌张的高晓松在微博上发了条状态,宣布正式入职哈佛,当研究员(researcher),并立志“将努力做一个较好的知识分子”


关于高晓松的新闻,从来都是引人关注的。在众多评论中,有一条获得了很多赞:一个一流词曲家,二流歌手,三流导演,通过努力成为了哈佛研究员,多么励志的故事。



在哈佛的官网上,也放出了高晓松的职位信息,可以看出,高晓松这次是入职哈佛著名的东亚语言与文学系(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azations)。


哈佛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是哈佛著名的大文科院系,主要研究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在内的东亚文学、佛教史、电影和文化历史发展。

虽然担任的研究员一职(associate)在国外大学属于初级职位,但高晓松看起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入职第一天,高晓松就兴冲冲地泡在哈佛图书馆里,沉浸在赛珍珠、林语堂的文献研究中。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美国旅华作家,曾随传教士父亲长期居住在江苏镇江、南京等地,与中国渊源颇深。


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其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曾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而这则消息也在微博上炸开了锅。有网友调侃说:哈佛:这是我见过脸最大的一个研究生。

毫无疑问,喜欢高晓松的人会更加喜欢他,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


走万里路,经过世界的很多个角落;读万卷书,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将美丽的歌词写进你的心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89e4gls4&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词/曲 高晓松   演唱 许巍


妈妈坐在门前,哼着花儿与少年

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幽暗的时光,那些坚持与慌张

在临别的门前,妈妈望着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她坐在我对面,低头说珍重再见

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欢笑的时光,那些誓言与梦想

在分手的街边,她紧抱住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我独自渐行渐远,膝下多了个少年

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

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

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作者:拾遗,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1969年冬出生的高晓松,

家庭背景真可谓群星闪耀:

外公张维:深圳大学创办者、两院院士。

外婆陆士嘉:著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

舅舅张克潜: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舅公施今墨:民国四大名医之一。

母亲张克群:著名建筑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

高晓松说:“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


“小时候我遇到什么问题,家里人就写一张字条,说你去问谁谁谁。”这些人很多都是中国头把交椅。“随便踹开一家的门,进去聊会天就很长知识,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家前面的院子。”


 高晓松和妹妹高晓江

01、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高晓松,

中学读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

且是A1班——成绩前50名的尖子班。

高三下学期,他获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额。

然而爸妈给了他两个选择:

第一个: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但你必须自己打工上浙大。

第二个:听我们的,考清华,我们养你。

那时不像现在可以随便打工,

不得已,高晓松只好考了清华,

以超线60多分的成绩进了电子工程系。


02、

爸妈已替高晓松规划好了人生蓝图:

“读完清华,就到国外留学读博,

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科学家。”

打小,爸妈就培养他学习琴棋书画,

想让他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

哪知高晓松没爱上科学,倒爱上了琴棋书画。

别看他家是高知,但生活依然很艰苦,

为贴补家用,妈妈油印乐谱,让高晓松拿出去卖:

”不管卖多少,只收两毛,剩的归你。“

高晓松用攒下的钱,买了第一把吉他。

抱着那把吉他,高晓松开始了浅吟低唱。


1988年,高晓松上了大一,

他提出组建乐队,爸妈不让。

妈妈说:“我给你买张火车票去天津,

如果你能在天津坚持一周回来,

乐队的预算我们立马就拨给你,

如果坚持不下来,就乖乖念书。”

高晓松抱着吉他就去了天津,

结果没两天就落败而归,只好回清华念书。


03、

他从北京各高校东拉西凑,

找来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

组建起了“青铜器”乐队。

没有经费,乐器超级烂:

“吉他和贝斯不超过一百块钱,

没有鼓槌,就用刷子把替代,

音箱是用电子管收音机改装的。”

几个人就带着这堆破烂玩意,

坐在清华礼堂旁边那片大草坪上,

对着夕阳、对着啤酒、对着女生,

把过剩的青春荷尔蒙化成纵情嘶吼。

那时,大家根本没想过出人头地,

“写歌就是写着玩,下酒用或唱给姑娘听。”

唱着唱着,青铜器竟有了一点小名。


1990年暑假,海南一歌厅竟发来邀请:
“希望你们能到我们这里来演出。”

高晓松和老狼不顾一切踏上了旅途,

因为坚持不唱粤语流行歌,

几天后就被歌厅老板炒了鱿鱼。”


老狼必须赶在开学前回去上课,

高晓松用仅有的钱买了张去厦门的火车票,

他决心已定——不回清华念那个书了。

后来,类似决定也成了他一生奉行的生活原则:

“每当生活里不知道想要什么时,

就先想想自己不想要什么。

上清华,再去国外读博,

然后成为科学家,

这不是我想要的的生活,

所以我决定退学。”


在那个“摇滚才是音乐”的疯狂年代,

不合时宜的高晓松在爱情滋润下,

却写出了一首首骚柔的校园民谣。

《同桌的你》《麦克》

《流浪歌手的情人》……

在厦大那段无比狼狈的日子,

后来却成了他一想起就会热泪盈眶的“闪亮青春”。

04、

在厦门流浪大半年后,

靠音乐难以求生的他还是回了北京,

转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

虽然考了个最高分,还是没有被录取,

只好进亚洲电视艺术中心做了实习编导。

干了几个月后,他和三个电影学院学生,

被派去成都拍一个糖烟酒交易会纪录片,

却机缘巧合闯进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广告圈,

两年里就大发横财。

他买了一辆林肯,

又花三万块钱买了一个大哥大,

他膨胀他张扬,但活得青春热血。


05、

1993年,香港大地唱片公司落户北京。

高晓松被一朋友推荐给了大地黄小茂。

在黄小茂鼓动下,高晓松加盟了大地。

然后以很低的价格,把《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歌卖给了大地。

条件只有一个:我的歌必须老狼来唱。

这些歌,被黄小茂录入专辑《校园民谣》。


在唱片发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高晓松和老狼都没意识到自己火了。

一天,他俩去北京工体看球赛,

突然发现周围观众都不看球了,

而是盯着老狼看,然后蜂拥上来求签名。

接着,各种演出邀请也蜂拥而至,

老狼妈妈是中央广播交响乐团团长,

开始在家里接到邀请电话还不信:

“就老狼那样还能唱歌?”

一个月后,她接电话时就变了口气:

“我们家老狼三千块钱可不行。”

再接着,晓松和老狼开始频频出席颁奖典礼。

“把那一年的音乐一等奖全都拿了。”

很快,两人就膨胀得一塌糊涂:

“颁奖,如果是第二,就不去。”

1995年,膨胀的两人终于产生了分歧。

老狼觉得校园民谣没意思,想转型玩摇滚。

但高晓松始终坚定要做骚柔的校园民谣。

两人就互相烦对方,见面就吵。

录《恋恋风尘》时,两人彻底闹翻了。

高晓松说:“鄙视这种民谣音乐,那你永远别唱《同桌的你》,连老狼的名字都别叫,就叫王阳!”

老狼也热血上头:“反正一切都是你给我的,我都还给你。”

两人掀桌子、砸椅子,决绝而去。

好得穿一条裤子的哥们从此一拍两散。

决绝而伤感,但这就是惆怅的青春。

06、

1995年,好友宋柯美国留学归来。

高晓松跑去他家叙旧,

看他带回来一堆唱片和一把电吉他,

就乘势撺掇:“咱们开个唱片公司吧!”

于是,两人就创办了麦田音乐。

麦田成立后,只发了3张专辑。

高晓松的《青春无悔》,

朴树的《我去2000年》,

叶蓓的《纯真年代》。

这三张专辑,虽然都红极一时。

但因为盗版蜂起,都没赚到钱。

那段时间,麦田连工资都发不出了。

“唱片已死。”高晓松心灰意冷了。

于是他背起行囊,开始了周游世界。

“哪怕所有的钱都花光了也没关系。”

“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

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

玩一段时间就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旅途中碰上一堆人,很快成为朋友,

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

没钱了,就跟着某一乐队四处卖艺,

到荷兰,到丹麦,到西班牙……

去看温哥华层层叠叠的岛与水,

去看斯德哥尔摩海湾的落日熔金,

去看沙漠草原上壮阔的月朗星稀,

…………

两年壮游,让他见识了世界之大。

两年壮游,也开阔了他的心胸格局。

后来,他在《晓说》里感慨:

“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

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世界变了,你没有变,因你缺乏壮游。

世界没变,你变了,通常在壮游之后。

07、

归来,晓松陪澳洲乐队到酒吧玩,

正好撞见了几年没有说话的老狼。

澳洲乐队问:“你以前组过乐队吗?”

晓松答:“做过,有个主唱很好,我们一起成名,后来因为一些事情闹掰了。”

澳洲乐队感叹:“太遗憾了!”

晓松端起酒杯,走向老狼。

老狼站起来,也端起酒杯。

咔嚓一碰间,彼此都红了眼睛。


后来,两人在录音棚录《青春无悔》:

是谁的声音,唱我们的歌。

是谁的琴弦,撩我的心弦。

你走后依旧的街,总有青春依旧的歌。

唱着唱着,老狼就哭了。

晓松问:“怎么了?”

老狼哽咽说:“想起了以前的很多很多事情……”

两个人在黑着灯的录音棚里,

通过麦克风谈起那些历历往事,

青春的感念和兄弟的情义,刹那间尽漫心头。

老狼说:“你每天大手大脚,哪天没人养你了,我养你。”

后来,晓松落难狼狈时,

老狼送来了十万块钱。

这就是兄弟。

2016年,老狼参加《我是歌手》决赛,

晓松来帮唱,从不烫头的他竟烫了头。

这就是兄弟。


什么是兄弟?

就是一起做过很多傻事的人。

如果你年轻时没和别人一起做过很多傻事,

年长时就换不来老狼高晓松一样的兄弟。

再多各自牛逼的日子,也比不上那些一起傻*的岁月。


08、

因为感情又一次上路的高晓松最终,他在美国洛杉矶定居下来。

因为这里有个地方叫“好莱坞”。

他想在这里找回他曾经走失的导演梦。

他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

疯狂给各大制片厂写剧本,

疯狂学习好莱坞电影制作理念,

疯狂练习如何在半小时内讲完一个好故事,

疯狂学习历史典籍和人文风情。

喜欢青楼文化,看到哪本书写点相关内容就抄下来。

喜欢历史,就连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都要去找出来。

…………

那些日子,他过得非常清苦。

积蓄,也花得一干二净。

车子,也早已经抵押。

困难时,连饭也吃不上了,

就靠朋友们周济一点过日子。

“虽然没钱,但是心气儿在,

我宁可把车抵了也不出去满街刨活儿,

也不干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他拼尽全力。

十年后,晓松写《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歌后,

很多人说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家庭出身好,你有钱,当然可以这么说。”

但情况其实刚好相反,

晓松每每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

都是他很穷、家里也帮不上的时候。


什么是诗和远方?

大冬天吃火锅,吃得脸颊冒汗,不是诗和远方。

但你身上只有50块,还带女友去吃火锅,

把冰冷圣诞夜过得心满意足,这是诗和远方。

买了房子,到宜家选家具,不是诗和远方。

你租了一个破房,却买回藤蔓盆栽细细装饰,

露出几分雅致,这是诗和远方。

听后摇、爵士,不是诗和远方。

但你加班到深夜回家,还要取出淘到的碟,

听几首后摇,偷几分钟闲适,这是诗和远方。


09、

几年后,他终于通过面试,

开始为好莱坞一家公司工作。

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缘分,

在洛杉矶,他遇见了留学生徐粲金,

又开始了一段浪漫销魂的爱情。

相恋一段时间后,他俩去迪斯尼玩。

那天雨下得特别特别大,

过山车正疯狂转着圈时,

高晓松突然喊了一句:“嫁给我吧。”

她说:“好啊。”

高晓松没听清,再问:“行吗?”

她大声说:“好好好!”

当晚,两人就直奔市政厅去领证。

没想到美国结婚,还需要证婚人。

两人站在门口,愁眉不展。

哪知又来了一对结婚的,也没证婚人。

“于是我们就互相证婚,把证领了。”

高晓松的爱情,就是这么浪漫热血。

他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勇敢而随遇而安。

特喜欢高晓松写的这首《如果有来生》:

以前人们在四月开始收获,

躺在高高的谷堆上面笑着,

我穿过金黄的麦田,

去给稻草人唱歌,

等着落山风吹过,

你从一座叫“我”的小镇经过,

刚好屋顶的雪化成雨飘落,

你穿着透明的衣服,

给我一个人唱歌,

全都是我喜欢的歌,

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

等候鸟飞回来,

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

他会自己长大远去,

我们也各自远去,

我给你写信,你不会回信,

就这样吧!

歌里传达着那种随遇而安的达观,

这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以顺其自然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10、

2011年5月9日,高晓松从美国赶回来,

参加电影《大武生》宣传活动,

喝了一堆酒,代驾没来,

他就开着车走了,

结果造成四车追尾。

法庭上,律师提出减刑要求。

“血液化验单上3个签字的人都没有检验师执照。”

这是一个很强的理由。

但被高晓松拒绝了:“有没有执照我也喝醉了。”


他拒绝减刑,只想彻底反省。

“这么多年没有好好反省了,

脑子里的东西一直在咕嘟着,

没关过火,脑浆咕嘟了二十多年,

现在找个地方关火晾凉,我觉得特别好。

我确实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

但我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情静静地梳理过。”

最终,他被判刑拘半年。

“那半年没有网,也没有手机。

只有特别高的房顶,有六七米,

那个灯,24小时永远不关。”

那半年,他就关在这样一个房子里,

外面的世界,被浓缩成铁门上的一窟窿。

没有手机捆绑,便只好时常发呆。

在发呆中,他明白了很多事情。

比如珍惜自由。

“人人都想出去走两步,哪怕去倒垃圾,擦个地,去小卖部扛扛东西,大家都争着去。”

比如珍惜真情。

“在里面,富商、干部、黑社会大哥、赌场老板、组织卖淫的,所有人都想自己老婆。因为只有老婆不离不弃,记得给你送件衣服,定期来看你。”

比如珍惜发呆。

“我发现越思考越狭隘,越发呆越辽阔,一思考就绕进去,特别容易钻牛角尖。而一发呆就能明白很多事情。”

比如明白理想和欲望之别。

“在狱中,一开门就两馒头,偶尔能吃上一鸡蛋,就觉得特别幸福。

就明白了幸福不需要那么多物质,有理想才美。


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

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

比如明白了生活应该慢下来。

“看不见天,只能听雨。下雨的时候,就凝神细听高墙外的雨声,听着听着,就感觉突然回到了唐宋生活。”

就明白了生活需要慢下来,

“人不能一直奋斗,那会失掉很多有趣的东西。”

想明白这些后,他把看守所变成了诗意之地。

用一个矿泉水瓶制作“漏水时钟”,

找一根笔芯翻译马尔克斯的经典小说,

教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写关于青春的诗。

…………

“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 Dylan Thomas

高晓松(翻译)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绝不向黑夜请安,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the close of day;

老朽请于白日尽头涅槃,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咆哮于光之消散。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先哲虽败于幽暗,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诗歌终不能将苍穹点燃,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绝不向黑夜请安。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贤者舞蹈于碧湾,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为惊涛淹没的善行哭喊,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咆哮于光之消散。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狂者如夸父逐日,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高歌中顿觉迟来的伤感,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绝不向黑夜请安。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逝者于临终迷幻,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盲瞳怒放出流星的灿烂,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咆哮于光之消散。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那么您,我垂垂将死的父亲,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请掬最后一捧热泪降临,请诅咒,请保佑,我祈愿。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绝不向黑夜请安,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咆哮于光之消散。


这首诗是英国作家、诗人

狄兰·托马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全诗洋溢着一种神秘原始的内在力量

和人性的律动,

彰显一种不甘为命运摆布、不愿沉沦的情感,

中文有多版,以高晓松这版最为易懂。

11、

出狱后,他有了新的诗和远方。

“我确定要做一个知识分子。”

于是他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

《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

这三档节目,都火得一塌糊涂。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

各位公子都去为了理想和梦想奋斗,

因为你要去横枪跃马征服世界,

所以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

你朝九晚五,你996,

你没空聊天,我来替大家聊天。

我让大家工作之余过得更有趣一点。”

高晓松就这样踏上了新征程。


每次伴随着Zombie的开场曲,

以及熟悉的开场词

这位大脸大叔一边摇着扇子,

一边侃天说地,

他的故事总是伏延千里,纵横交织。

路,走了44年

方向,却不止一边。
行装,偏爱黑色
内心,却是此间少年

护照,48页。
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
旅程,左右万里。
时差却最多一天。

世事,上下千年。
却偏要说出瞬间。
2013,世界依旧很大。
大到可以-----“晓说”


他喜欢讲历史,

擅讲欧洲大航海时代、讲地理决定论、

讲欧洲中世纪骑士团、讲大国崛起的各个瞬间,

讲民国白衣飘飘的年代,讲大学的意义。


他口中的历史不再枯燥,

更添了几分趣味、几分中西对照的清晰、

几分悲天悯人的愁伤和哀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88hgb583&width=500&height=375&auto=0

高晓松谈加拿大历史


理工科出身的他,

偶尔也讲科技新贵、

讲各种繁复的科学原理,

讲未来趋势,讲人工智能。

他的节目中总有小惊喜,

不仅角度刁钻、思维严谨,

还有大段大段的典籍引用。

高晓松对话比尔·盖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954u0gpu&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他还和几位朋友开了一个免费“雜書舘”,并出任馆长。

他为雜書舘开馆作序时说:

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

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

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

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

雜書舘序


乙未十月,止于大雪,客机折戟埃及,平民溅血巴黎。天地不仁,举世惶惶。居庙堂者全无庙算,处江湖者粪土江山。或曰大限将至,争诵末世遗文。

同月,于京郊,于天之角,大藏家献书百万,变藏经楼为图书馆。请余为首任馆长。

余年少时,自诩文青翘楚,浪子班头。读书破万卷惟阅后即焚,云游数十国而居无定所。卖琴棋书画媚众,弄雕虫小技营生。及至不惑,识大藏家,乃知浮华浪掷如当下,仍有大隐于市,不坠青云之志。观其藏,洋洋数十万民间之宝卷、杂志、鼓书、杂字、书信、教材;浩浩数百年华夏之信仰、民生、娱乐、改良、革命、沉沦。于官修机器人正史之外,别有一番呼吸与血肉。历史于此不再顾影自怜,反生出一派悲天悯人。

于是与大藏家议,将此书馆命名为:雜書舘。

馆长曰: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

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


12、

郑钧谈高晓松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有些艺术家被抓进精神病院,成了精神病;

有些精神病人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成为艺术家,

你就是那后者,你的生活就像行为艺术。”


高晓松的生活的确像极了行为艺术。

这正是他的追求:生活得有意思。


学者萧功秦和一位留美朋友,

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一个问题:

“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

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

那就是中国人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

在世俗生活享受方面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欧美人,也有不少关心物质生活,

但是更多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活得有意思”。

“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物质享受方面相当随便,

有的人成了亿万富翁,但生活依然非常朴素。

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

物质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

他们只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思。

而我们中国人则把生活过成了竞技场,

一个个都在忙着追求“标配人生”:房,车,存款,婚姻,孩子……

“我要在×年内有房有车。”

“我要在×年内结婚生子。”

“我要在×年内当上部门主管。”

都忙着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一旦在认定时间段完不成目标,就会深深焦虑。


焦虑的我们似乎忘记了一点:

当人生只剩下标配,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把人生过成标准答案,那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人这一辈子,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标配重要得多。

就如蔡澜所说:“活得不快乐,长寿有什么意思?”

所以趁我们还未老,赶紧去——

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情,

去一些最有意思的地方,

交一些最有意思的朋友,

爱一个最有意思的恋人,

因为,我们真的会死去很久。

13、

高晓松至今没有买房。

当然,这不是因为没钱。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

他觉得租房子住也很好,

今儿看到这个就住这儿了,

明儿看到那个就住那儿了,

一买房,整个生活结构和生活节奏就被破坏了。

“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苟且就是你的人生,

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越是年长,高晓松越深信妈妈这句话。

安全感真的来源于一套房子吗?从来不是。

真正的安全感,是找到自己的精神维度,从而免于灵魂的漂泊。

生活本身是没有色彩的,

你将它涂成灰白,它就赠予你冷清淡漠,

你赋予它彩虹,它就还你一根甜甜棒棒糖。

在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中,

我们或许忘了自己原本还拥有变出玫瑰花的魔力。

无论你将来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上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先从遇到自己开始。

你不将就生活时,生活才会厚爱于你。


入职哈佛,

是高晓松的又一个诗与远方。

但愿我们都有那样一天,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让过去所有的狼狈与伤痕,都变成不辜负自己的勋章。



部分内容综合自;沪江英语(ID:hjenglish)。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